

互相影響 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三高」即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及高血糖(糖尿病),是香港常見的慢性疾病,三者既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又會互相影響。陳醫生解釋,若身體血糖過高,有機會令膽固醇增加,令新陳代謝減慢,三酸甘油脂及壞膽固醇亦會隨著升高。「我曾見過一些個案,當血糖及膽固醇指數都很高時,因膽固醇積聚或血管內壁功能改變而令血管容易硬化、老化,隨之衍生高血壓問題。」
年輕化趨勢 不容忽視
別以為中年後才會出現三高,近年已有年輕化趨勢。陳醫生以其臨床經驗為例:「過去在公立醫院任職時,需接受急性通波仔手術的,大多是50至60歲、60至70歲兩個群組;雖然現在病人數目不同,但求醫的三高患者越來越年輕,部分已有一、兩條血管阻塞現象。這與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有關,除了常吃快餐、運動不足外,今年還要居家抗疫,活動少又經常暴飲暴食,令問題更為明顯,最近便替3、4位40歲出頭的病人做通波仔手術。」
一般來說,年齡越大發病越多。根據衛生署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本港有逾一半年齡介乎15至84歲的人士出現最少一項三高徵狀。其中64.6%、39.0%及22.7%的75至84歲高年齡組別人士分別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1;4.7%、6.8%及0.9%的35至44歲較年輕組別人士分別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1,足見年輕患者佔一定比率,不容忽視。
沒明顯症狀 構成全身性健康風險
然而,大部分三高患者都沒有明顯症狀,有些即使與三高相伴多年,卻對病情懵然不知,情況令人憂慮。「三高可以毫無症狀2-4,因此很多人都不會察覺自己已中招。患上三高,或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高血壓(頭痛、氣喘)2;糖尿病(容易覺得口渴、口乾)3;高膽固醇(通常因血管阻塞而引起冠心病、中風)4。」
他強調,三高會構成全身性健康風險,可影響心臟、腦部、腎臟、頸動脈及周邊血管的健康。「這樣會容易形成動脈粥樣及血管硬化、膽固醇積聚4,從而令全身器官受損,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心絞痛、心衰竭、中風、腎病、腳痛等5,嚴重的更會危及性命。」 其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有高齡、家族遺傳等5;可改變的則為肥胖、吸煙、缺乏運動、壓力大等5。
要診斷三高,就要靠量度血壓及驗血。「以現有基層醫療標準來說,血壓高於140/90mmHg代表『高血壓』6;『高膽固醇』就是總膽固醇值超過5.2mmol/L1;空腹血糖值超過7mmol/L或糖化血紅素平均值高於6.5%則是『高血糖』7,8。」

治療關鍵:飲食加運動
三高某程度上是「病從口入」,日積月累地進食不健康食物而致病。陳醫生說,患者應重整個人生活習慣,調整日常飲食並進行恆常運動。「糖尿病病人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糖分攝取量等7;高血壓患者要減少鹽分攝取6;高膽固醇者要避免進食肥膩食物4如肥牛、燒味、醃製食品、零食等。」配合適當藥物包括:降血壓藥、降血糖藥、降膽固醇藥、胰島素針、膽固醇針,亦有助控制病情。「最好能將糖化血紅素平均值降至6.5%7,8;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6。在我眼中,總膽固醇值愈低愈好,尤其是本身患糖尿病或屬高風險、曾接受通波仔及搭橋手術者。壞膽固醇方面,一般人最好少於3mmol/L;高風險者最好少於1.8mmol/L;極高風險者最好少於1.4mmol/L9。」
至於能否「斷尾」,則按個別不同個案而定。三高中,較難「斷尾」的是糖尿病。「因臨床確診二型糖尿病時,患者的胰臟功能可能已衰減了四成或以上,若一直衰減下去,未必可以完全『斷尾』。但逆轉病情是可以的,我亦見過一些個案,在沒有服藥、只做好運動及戒口的情況下,將病況成功逆轉。」不少高血壓患者為減藥來求醫,他會建議他們減肥、做帶氧運動,的確可以逐漸停藥。他指出,如患上家族遺傳性高膽固醇者,將不能「斷尾」,因其分解壞膽固醇的基因或出現問題,要靠努力戒口、做運動、服藥、打針,才能將壞膽固醇受控。另外,患冠心病、曾中風,以及曾接受通波仔及搭橋手術人士,對降膽固醇藥及抗血小板藥的使用,屬次級預防9,不能停藥。
新冠肺炎重症高危族 居家抗疫勿鬆懈
另外,據報導,三高人士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族群。陳醫生表示,科學上雖未能找出確切原因,但數據顯示,糖胖症、糖尿病、肥胖、冠心病及高血壓患病,當感染新冠肺炎後,較易出現併發症以至死亡10。「回顧武漢市的新冠肺炎患者,3、4成在確診的同時,透過驗血發現其心臟酵素上升,從而診斷心臟受損,當中4成人死於併發心臟病。專家推論,這或因病毒直接感染心臟細胞;體內掀起炎症風暴,以致免疫系統因子傷害心臟;肺部受到傷害,出現缺氧,導致併發心臟病。」
本港第三波疫情反覆,為免三高人士創「新高」及受病毒感染,他提醒:「患者要做好個人衛生管理;居家抗疫期間,緊記定期量血壓、『篤手指』、按時覆診及服藥之餘,還要分配時間做運動(如跳繩、踏健身單車等)。飲食要節制,首要杜絕零食,避免攝取反式脂肪及過量鈉質;多自煮,以控制『三低』(低鹽、低糖、低油);外賣食物亦要符合三低準則。」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MAT-HK-20004151-1.0 (11/2020)
參考資料:
-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Report of Population Health Survey 2014/2015.
- Mayo Clinic.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igh-blood-pressure/symptoms-causes/syc-20373410 (Accessed on 16 Oct 2020).
- Mayo Clinic.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yperglycemia/symptoms-causes/syc-20373631 (Accessed on 16 Oct 2020).
- Mayo Clinic.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igh-blood-cholesterol/symptoms-causes/syc-20350800 (Accessed on 16 Oct 2020).
-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Available at: https://www.nhlbi.nih.gov/health-topics/atherosclerosis (Accessed on 16 Oct 202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ypertension (Accessed on 16 Oct 2020).
- Food and Health Bureau. Hong Kong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Diabetes Care for Adults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 2018
- Centre for Community Medicine. WHO Package of Essential NCD Interventions (PEN):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 Mach F,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9;00:1-78.
- Rajpal A, et al. Journal of Diabetes. 20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