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冠心病是心臟病死亡的主因,當發現冠狀動脈血管腔內收窄或閉塞,就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用球囊擴闊已收窄的血管,再植入支架,撐開血管壁,讓血流暢通。

心臟血管支架不斷推陳出新,由最傳統金屬支架,至不同的藥物塗層支架,而近年出現生物溶解支架,亦已推出第二代——鎂合金生物全溶解支架,是否病人最佳選擇?

近日打開facebook,不少朋友都分享一段「清除血管內膽固醇」的動畫,內容大概是利用一款類似鑽頭的新儀器探入血管中,把粥樣斑塊「剷走」,再也不用擔心血管阻塞的問題。沒想到有病人看過類似短片後,求診時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態,查問新技術能否取代通波仔手術。

作為一個心臟科專科醫生,不難明白心臟病病人的想法,畢竟通波仔手術是需要植入支架,對病人而言支架是「外來物」,不想一直放置於體內,加上接受通波仔後,病人一般需要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對病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負擔。

剷走斑塊?或刮穿血管

的確,目前心臟病是有其他「非通波仔」的治療方案,而其中一種便是上述影片「剷走斑塊」的方法。其實以往醫學界亦嘗試依循這個方向治療心臟病病人,但技術有一定風險,有可能刮穿血管,所以不太建議採用。另一種亦是類似的原理,把血塊吸走,但也未能把所有血塊完全吸走,而且大部分病人,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最終還是需要通波仔。說到底,那些看似一了百了的方法都不能取代通波仔手術。

心臟病是慢性疾病,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及吸煙問題是誘發或加劇心臟病的高危因素,加上血管不只存在於心臟,也是遍佈全身,因此通波仔只是把嚴重阻塞的血管回復暢通,但病人仍然需要服用藥物及改善生活習慣等以防止復發,畢竟其他血管不用通波仔,不代表沒有阻塞的可能。在二○一四年,歐洲心臟協會指出,當血管收窄的程度超過百分之五十,而同時出現附帶條件,如收窄位置屬於主幹或左前幹支(因死亡率的風險較高)、出現缺血的情况和病徵嚴重等,便需考慮通波仔。

藥物塗層支架 支撐力強合長者

通波仔手術治療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減低死亡率,其次是希望能減輕病徵。然而,縱然通波仔手術的成功率愈來愈高,但治療後仍有復發風險。在醫生的角度,通波仔後植入支架,支架的選擇對病人是十分重要,不但會影響血管柔軟度,更會影響復發率。幸好,醫療技術日新月異,除了以往沿用的多種支架外,第二代的可溶支架「鎂合金生物全溶解支架」可為病人提供更多的選擇。

由於年輕患者的血管與年長病人的不同,選擇支架的考慮因素亦有不同。年輕患者血管較富彈性,鈣化情况較輕微,而從人均壽命計算,將來要再次動手術的風險相對較高,因此可溶解的支架較適合他們。年長病人較常出現瀰漫病變,即大部分或整條血管有多處收窄,鈣化情况較嚴重,傳統藥物塗層支架支撐力較強,較適合他們。

歐洲醫學期刊EuroIntervention上月發表了一個針對鎂合金生物全溶解支架的研究報告,是次研究對象為一百八十四名,平均六十五歲或以上,患有中等程度冠心病的病人。他們分別於不同時間接受鎂合金生物全溶解支架的通波仔手術,並由醫學團隊前後跟進了兩年。結果發現,術後病人的血管沒有一個出現栓塞,而且沒有病人需要另外再接受心臟搭橋手術。只有百分之五點九的病人血管有再收窄的現象,與藥性塗層支架的情况差不多 ,這可說是支架的一大突破。

溶得快保留血管彈性

鎂合金生物全溶解支架,結合藥物塗層支架及生物全溶解支架的特點,不但支撐力強,其金屬特性使其柔軟度比第一代可溶支架更好,置放方便度更可媲美藥物塗層支架,而且吸收能力更高更快,令支架可在一年後完全溶解(第一代可溶支架要兩至三年才可完全溶解),有助降低血栓的風險。這種支架較適合年輕的心臟病病人,尤其是適用於血管直徑適中(直徑約三至四毫米),當中沒有太多鈣化組織,病變位置亦沒那麼複雜的個案。

最近就有一名三十五歲的男病人,他沒有其他明顯的心臟病病徵,只是一次偶然的胸口痛而求診。為求心安,他去了急症室,並接受了基本心臟檢查和心電圖檢查,發現除了心酵素較高外,沒有其他太大的問題。只是,他還是未能放心下來,終於跟醫生商量後接受了心臟血管掃描檢測,結果顯示他其中一條心臟左前幹支血管收窄逾七成。由於他的血管直徑適中且沒有分岔,加上他年輕,所以幾經商討後,決定選用鎂合金生物全溶解支架為他進行了通波仔手術。手術十分順利,支架更於一年內可以完全溶解,不用擔心「外來物」一直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