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本港大概每10位就有一位患有糖尿病。不要以為糖尿病是小事,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致中風、心臟病、糖尿眼等併發症。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內科屈詩曼醫生指出,注意飲食、體重及運動,是預防糖尿病的不二法門,不過隨着科技發達,近年治療糖尿病的方案愈來愈多,醫生可因應不同病人需要,訂製合適的治療方案,令病情得以有效控制。

 

一型及二型糖尿病各有不同

糖尿病主要分成一型及二型兩種,屈醫生表示。兩者主要靠病因來分辨。「一型糖尿病的病人主要因為身體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身體產生了一些抗體,令胰狀發炎,及後導致細胞壞死,並完全喪失分解糖份的能力而演變成糖尿病;一型糖尿病的病人一般比較年輕,通常四十歲以下發病,病徵也來得比較急,一般會出現肚痛、嘔吐、氣促甚至昏迷等症狀,送到醫院時血糖通常已經很高,要即時處方藥物來處理。」

她繼續表示:「不過大部分糖尿病病人,都不是一型糖尿病,九成患者是二型糖尿病,這類病人通常年紀較大。病因最主要有三個:第一就是遺傳,第二就是是肥胖,導致身體對於胰島素的反應下降,第三就是年紀大而令胰臟機能退化,二型糖尿病病徵就比較輕微,包括口渴、小便頻密、胃口增加卻同時體重下降、容易疲倦等。不過,這個世代大部分病人都在未有病徵的階段,因做常規身體檢查而被發現血糖高才得知的。」

 

測試血糖水平決定用藥

相反,一型糖尿病較為突發性,目前亦沒有任何預防方法,並且一定要依靠注射胰島素來控制病情,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屈醫生指出,二型糖尿病反而能夠及早預防,「如果生活習慣上可以注意一點,即是留意體重、運動及飲食,是有助減低糖尿病風險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健康飲食習慣,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不宜過量。對於本身有家族遺傳史的,多做運動亦可令胰臟的負荷減低。身型較肥的人士,這點更要特別留意。」當然如果真的是控制得不好,二型糖尿病的病人亦無可避免要用到藥物,「主要就是要測試血糖的水平,舉例說年輕病人糖化血濃素(HbA1c)低於6,年長病人糖化血紅素低於7,年長病人糖化血紅素低於8,屬於可以接受的範圍。如果改善生活慣後,仍未能達標就要採用藥物來幫忙。通常一線做法是採用口服藥物,但如果病人有其他病症,未能承受口服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就可能會選擇打針。」

 

不同針劑選擇切合病人需要

目前針劑藥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胰島素,二是GLP-1 RA,屈醫生解釋,直接以注射方式補充胰島素,是一型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水平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至於二型糖尿病患者,若是患有腎衰竭、服用口服藥物時出現副作用,或是妊娠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是一個較為安全的治療方案。部分病人可選擇GLP-1 RA針劑,其主要作用是減低病人的胃口和食慾。屈醫生指出,有研究表明,針劑與口服藥物一併使用,除了有助降低血糖以外,還可以減少出現併發症風險。

近年歐美及亞洲多地已陸續引入長效不同濃度的胰島素,並廣泛使用。但在本港,某些濃縮胰島素只有私家及診所供應,公立醫院仍未將之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由於濃縮胰島素釋出速度較為緩慢,臨床安全度高,外國有多項研究證實,濃縮胰島素明顯減少低血糖的發生率,未來病人可以多一個選擇。屈醫生表示:「現時公立醫院有不同胰島素種類,可因應其起效所需時間和持續性分為短效和長效。現時,在外國最新研發的超長效的胰島素只需一星期打一針,大大減少了病人打針的次數。希望稍後能被引入香港,讓適合的病人使用。」

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屈醫生提醒,如果有糖尿病的風險,包括有家族性遺傳、年紀大、血壓高、肥胖,甚至曾患妊娠糖尿病的,除了注意飲食習慣,還要定期檢查血糖,一旦有血糖過高的情況,就要盡快請教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