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心臟是一個拳頭大小的肌肉,掌管全身血液循環,透過跳動把含氧血液泵到身體各部分,維持生命。很多人會擔心一旦患有心臟病,最後定會導致心臟衰竭,但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表示,只要及早醫治,心臟病並不等於一定會心臟衰竭。
肺積水原來心作怪
心臟衰竭患者多為長者,徵狀為氣促、咳嗽、疲勞、乏力、精神不振、夜尿頻密、下肢腫脹,長者或會誤以為是年紀增長所致的機能退化,延誤診治。由於心臟衰竭會導致下肢腫脹,患者會因水腫而使體重突然上升,故長者可以多加留意。陳良貴也提醒,因心臟連接肺部,如果心臟泵血能力差,血液會倒流回肺部,形成水腫,若患者發現平躺時會特別難受,則是心衰竭較晚期的典型徵狀。
曾有一個由肺科轉介、年近七十的男病人,出現氣促及腳腫徵狀,電腦掃描結果顯示兩邊肺積水。經過問症及心臟超聲波檢查,發現病人心臟的功能只剩餘正常人的三分之一,他先向病人處方去水丸、保護心臟的藥物,再檢查出病人有心血管狹窄問題,及後安排「通波仔」手術,徵狀大大改善。
不過,他提醒,如病症拖延時間太長,出現心臟發大,泵血功能變差,部分心臟細胞死亡等,心室或會因應這些情况而自行重塑(remodeling),影響心肌的結構和功能。即使治療後,心臟功能也未必能回復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