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伴隨終身的慢性疾病,必須長期抗戰。血糖監測正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環,定期監測可了解某種食物或活動如何影響血糖值,從而調節飲食及活動量,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及控制病情。

不同時間血糖值代表不同意義

腎科專科醫生陳家洛表示,人體內的血糖值每分每秒都不同,因此糖尿病人需要長期而穩定的血糖控制:「我們建議病人在家中自行做血糖監測,將血糖的度數和日期、時間記錄下來,覆診時跟醫護商量,看看有沒有需要調校藥物,特別是需要注射胰島素的病人,每次覆診前抽血只可知道當時的血糖值和糖化血紅素數值,但並不知道不同時刻的血糖值,因此並不足夠。」血糖監測也可讓病人增加對血糖控制的知識,例如知道吃了某些食物後,血糖便會飆升,以後便應少吃一點。(腎科專科醫生陳家洛表示,人體內的血糖值隨時變化,因此糖尿病人需要持續監控。建議患者在家中自行測量血糖,並記錄數據,以便在覆診時與醫護人員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物。僅依賴覆診前的抽血檢查無法充分了解血糖變化。)

一型和二型糖尿病人,在進行血糖監測時,次數和時間亦有不同,陳醫生指出:「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指引,血糖監測的頻率跟用藥有關,如果只食口服藥,只需要量度同一餐的餐前和餐後血糖差異,或鄰近兩餐的餐前血糖,可以每兩三天量一次,如果是使用胰島素的病人,包括所有一型病人或部分二型病人,建議在早餐前、午餐或晚餐前後兩小時、臨睡前、半夜,甚至運動前後或身體不適時,都進行血糖監測。」

不同時間所檢測的血糖值,有不同意義:

  • 空腹血糖:早上起床後測量,能評估前一晚的控制情況。
  • 餐前血糖:餐前至少四小時測量,高值可能說明前餐飲食不當。
  • 餐後血糖:餐後兩小時測量,了解食物對血糖的影響。
  • 臨睡前血糖:可了解是否需要補糖,避免夜間低血糖。
  • 半夜血糖:凌晨三、四時測量,幫助確認空腹血糖過高的原因。

兩種監測方式 各有優點

現時監測血糖的方法大致分兩種,第一種是自我監察血糖(俗稱「篤手指」),需要一部血糖機、試紙和採血筆,另一種就是穿戴式的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

陳醫生表示,傳統方法「篤手指」的好處是價錢相宜,血糖機可使用一段長時間,壞處是抽血時會疼痛,如病人感到恐懼,未必可自行做監測:「有些長者

不懂怎樣做,又怕針拮,便要靠子女下班回家才做得到。」

至於連續血糖監測系統,是一個24小時血糖監測系統,每個儀器可以連續14天運作,每2星期更換1次。只要把一個硬幣大小、具防水功能的儀器貼在上臂皮膚,便可測量皮下組織間裏面的葡萄糖數值,從而估算當刻的血糖值,再將數據傳輸至手機或平板上的應用程式,便可知道當刻血糖值或過去14天的血糖走勢。好處是避免篤手指的痛楚,而且可連續監測血糖走勢、數值更完整,了解身體血糖的變化,幫助病人在飲食上作出選擇。

適合24小時血糖監測的人士,除了一型糖尿病人外,也包括妊娠糖尿病人,她們在懷孕期間需要嚴格控制血糖,以防高血糖對胎兒產生影響;另外,血糖水平偏高的病人,特別是作息不定時或返夜間的病人,亦可以用這方法了解生活作息。但連續血糖監測系統價錢比「篤手指」貴,每個儀器可用兩個星期,每個約五百至八百元。

陳醫生指出,他們透過監測得出的數據,可了解病人的情況,假如血糖低於4度,及餐後血糖高過11度,代表過低或過高,醫生再了解與時間、食物和運動有沒有關係,從而調校藥物,助病人控制病情。

定期監測血糖對於有效管理糖尿病至關重要。透過數據分析,醫生可以調整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無論選擇哪種監測方式,了解自身的血糖變化都是管理糖尿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