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糖尿聯會前主席伍超明醫生

 

糖尿病是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監測血糖水平,以確保病情穩定[i]。傳統「篤手指」血糖監測方法應用簡單而普遍,但只能提供即時血糖數值,而且有些情況如睡眠,運動等並不方便進行檢測。新式智能連續血糖監測(CGM)儀器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另一個選擇,能夠實時監測血糖水平,並且有助了解整天24小時的血糖變化,比傳統「篤手指」更能幫助糖尿病病友監測血糖波動,了解血糖的狀況並做出調整[ii]。香港糖尿聯會前主席伍超明醫生表示,海外研究顯示糖尿病人使用CGM後,對糖化血紅素數值的整體控制有正面作用[iii]

 

在家自行「篤手指」檢驗血糖,是許多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若糖尿病控制不理想,血糖長期偏高或不穩定,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醫生大多建議患者應將空腹和餐後兩小時的血糖水平維持至理想範圍,以便控制病情。目前檢驗血糖的黃金標準是「篤手指」,雖然方法簡單直接,但患者要定時量度,並要逐次記錄結果,而且工作或是進行其他活動時,亦未必方便操作,長遠而言,有些病人也會害怕皮肉痛苦而選擇不「篤手指」2

 

準確了解連續血糖監測

 

CGM傳感器的體積只有約五元硬幣大小

 

有賴科技發展,測量血糖的方法也有革命性的突破。CGM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毋須篤手指的新選擇,它是一台約五元硬幣大小的傳感器,患者只要將感應器安裝在手臂或腹部的皮下組織,就能實時量度皮下組織液的葡萄糖數據,結果會自動記錄並經藍牙傳送至手機App。伍醫生表示,安裝過程非常方便,「傳感器後方有支很幼的軟針,篤入皮膚只有輕微像蟻咬的感覺,傳感器旁有膠紙黏貼固定,基本上不影響日常如洗澡、運動等活動,不過有些病友可能有膠紙敏感或甚至皮膚發炎的問題。也要留意的是不同品牌的傳感器,壽命各有長短,一般維持7至15天,患者在這段時間可以24小時記錄所有血糖值,達到連續血糖監測的效果2,[iv],[v]。」

 

由於CGM能夠持續更新血糖數據,實時監測血糖變化,提供全日24小時血糖變化趨勢,比起「篤手指」只能知道即時數值,連續的血糖監測可以提供更多詳細的血糖數據和資料,形成血糖曲線圖,甚至揭示傳統方式難以察覺的血糖波動,醫生因而可以準確地了解血糖值波幅,制訂更有效的治療計劃,調節藥物劑量2。伍醫生說最重要是數據能與日常生活掛勾,「手機App提供筆記功能,用家可以記下自己進食、運動及注射胰島素的時間,甚至可以記低每餐食物清單。別小看這個功能,外國研究指出糖尿病人使用CGM後,糖化血紅素數值控制得宜,在沒有藥物干預之下得出此結果,這也許與行為治療(behavioral therapy)有關,舉例說患者去酒樓進食蝦餃、腸粉、雞包仔時見到血糖急升,又或是進行運動時血糖指數維持良好,對於病人來說是對相關懲罰或鼓勵有深刻認知,日後就能根據此印象作出行為上的改變,建立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模式[vi]。」

 

血糖異常時發出提示

 

不過並非所有糖尿病人均須採用CGM,伍醫生指出,一型糖尿病患者較為有需要,因為測量血糖水平可調整胰島素的劑量,從而控制好血糖,「至於二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有血糖波動不穩、擔心夜間低血糖、或是有低血糖不自覺(Hypoglycemia unawareness)的情況,也都比較適合使用CGM來作出監控。手機App設有警報功能,當血糖過高或過低時會發出提示,部分型號可以連接家人手機,例如患有一型糖尿病的小朋友上學時,家長也能遙距知道血糖狀況,及時採取行動,避免危險情況發生。對於需要使用胰島素泵的患者,部分型號的CGM的數據更可直接與胰島素泵連接,根據血糖數值來自動調節胰島素的劑量,能更有效地管理糖尿病2,3。」

 

伍醫生提醒,使用CGM時,遇有任何懷疑或察覺數值異常,仍要以「篤手指」為準。「CGM量度的是組織液中葡萄糖濃度,首先糖份由血液進入組織液需要時間,而且與血糖數值存在一定偏差,因此CGM所量度出來的數值,不論在時間上及數值上也可能存在誤差,部分化療口服藥亦會影響CGM的準確度,CGM在感測器使用的開始與結束階段,其準確性也可能受到影響。始終『抽血』和『篤手指』仍是醫學界的黃金標準,如果對CGM讀數有疑慮,應該進行這些測試來確認2。」事實上,科技確實能讓控糖效果獲得改善與進步,但想要穩定地控制血糖,伍醫生贈病友「夠『煮』動、俾心機」六個大字:「煮是經常在家煮飯,減少外出飲食;動是做運動;心是有決心及恒心去控制血糖;機是有不同科技儀器輔助病友。相信通過這幾方面協調,才能真正有效控制血糖[vii],[viii]。」

MAT-HK-2500542-1.0-10/2025

 

[i]. Sia H-K, et al. Sci Rep. 2021;11(1):1176.

[ii]. Diabetes UK.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s. 2 October 202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diabetes.org.uk/about-diabetes/looking-after-diabetes/technology/continuous-glucose-monitors. [Accessed 15 October 2025].

[iii]. Rodbard D.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7;19(Suppl. 3): S-25–S-37.

[iv]. Bai J, et al. Sci Adv. 2024 ;10(16): eadl1856.

[v]. Diabetes Australia.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Available from:  https://www.diabetesaustralia.com.au/managing-diabetes/blood-glucose-monitoring/. [Accessed 15 October 2025].

[vi]. Zahedani AD, et al. NPJ Digit Med. 2023;6(1):216.

[vii]. University Hospitals. Meal Planning for Diabete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uhhospitals.org/services/clinical-nutrition-services/patient-resources/diet-information/meal-planning-for-diabetes. [Accessed 15 October 2025].

[viii]. Diabetes UK. Exercise for Diabetes. 25 October 2024. Available from: https://www.diabetes.org.uk/living-with-diabetes/exercise. [Accessed 15 October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