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時約有逾70萬人患糖尿病,致命率在2021年本港所有疾病中排第10位,達7.4%。糖尿病可致命,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患者較大機會出現併發症,而增加死亡風險。若糖尿病能及早確診,定時定量用藥,均有助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

糖尿病的典型病徵包括口渴、多尿、體重下降,但糖尿病更常是患者在身體尚未出現病徵時,透過做體檢和驗血發現空腹血糖值或糖化血紅素(HbA1c)數值異常而診斷。也有部份是在出現併發症如冠心病、中風、腎病才發現。確診後醫生便會即時定立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如注射式胰島素或非胰島素藥物(大多數是口服);以及生活模式轉變如飲食控制和定量運動,以盡快控制病情。

 

藥物治療各有優點

藥物治療方面,胰島素和口服藥各有優點,前者主要是見效快,而且相比非胰島素藥物較少造成腸胃上的負擔。一型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以及臨床上難分一或二型的糖尿病,均會採取胰島素治療;患者若血糖甚高、出現典型病徵、糖尿病酮酸中毒情況、或服用口服藥一段時間後,血糖水平仍持續偏高,亦會用胰島素治療。惟「糖友」在注射胰島素後需要留意,可能出現低血糖、體重增加、注射位置出現過敏反應等副作用。使用新一代的胰島素比以往的較少副作用。

至於治療二型糖尿病的非胰島素藥物種類繁多,服用相對方便。這類藥物各有功效,部分可幫助血管、心、腎等器官;部分可助患者減輕體重,所以醫生會針對不同病情為「糖友」處方不同的藥物,或同時採用口服藥和胰島素。「糖友」也要從生活模式入手,例如改良飲食習慣、按世界衛生組識指引每星期做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定期使用血糖機(篤手指)或連續性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來監測運動及飲食前後的血糖數值,以助調節生活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跨過心理關口習慣打針

雖然注射式胰島素對降血糖十分有效,但不少「糖友」怕痛怕打針,或誤以為只有病情嚴重才需要注射胰島素,而抗拒胰島素治療。對於這些「糖友」,醫生或護士會先了解他們抗拒胰島素的原因,再透過專業解釋和身邊人(如家人)的支持,鼓勵他們嘗試胰島素治療,開始第一步。知道「打針」不如想像中痛,又發現血糖下降得快並可持續見效,跨過了心理關口,很容易便會習慣每日定時定量「打針」,不但改善糖尿病情,連併發症的風險也降低了。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MAT-HK-2200554-1.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