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常因為高血壓沒有症狀或者症狀不明顯, 容易忽略而耽誤診斷和錯過治療黃金機會。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堅燕強調高血壓問題絕對需要盡早預防,及早正視和求醫及治療,減少因長期高血壓引發各種嚴重疾病的機會,包括心臟衰竭,突發心臟病等。這些重病不但大大影響生活質素,若不加理會,增加如心跳紊亂等突發性風險,甚至有猝死的危險。
正常血壓或患不同階段的高血壓人士 均需要留神飲食及運動控制體重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或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在2017年更新的高血壓指引,正常人在靜止狀態的血壓上壓標準應低於120 mmHg,下壓則應低於80 mmHg。 高血壓標準可分成不同階段:血壓高前期的血壓指標是120-129/<80 mmHg,第一期高血壓指標是130-139/80-89 mmHg,第二期高血壓是血壓達140/90 mmHg以上,而血壓達180/120 mmHg以上即屬高危,就算沒有症狀,也應要盡早求醫。
陳堅燕醫生表示,若病人剛被診斷為第一期高血壓及沒有出現其他器官損害,會鼓勵病人改變風險因素及行為,觀察血壓三至六個月。高風險因素及行為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合適的運動,吸煙,飲酒過量,以及超重或肥胖。健康飲食必須少鹽少油 (少食用含豐富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品)少甜少精製食品, 相對多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等。陳堅燕醫生又強調:「肥胖是導致血壓高及其他心臟問題的主因之一」,故需要配合運動和控制體重是十分重要。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更健康的飲食、戒煙和增加身體活動,都可以幫助降低血壓。一些人如仍然未能控制血壓,便需要使用處方藥物。至於年紀愈高(年龄在65齡以上) ,有高血壓家族史,患糖尿病或腎病者,也會增加出現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風險 , 更要注意血壓水平 ,及早改善生活習慣。
四類藥物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不但影響心臟,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如腦血管受影響,會導致腦血管收窄,增加中風或腦退化的機會;如影響腳部血管,行路時有機會出現小腿疼痛;如腎臟受影響,初期有機會引致蛋白尿, 後期嚴重損害腎臟功能。
目前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共分四大類: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是常用的降血壓藥。 第二類是β受體阻滯劑 (Beta Blockers);第三類是鈣通道阻滯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第四類是去水利尿 (Diuretics) 的藥物。陳堅燕醫生指出:「選用藥物是視乎病人的情況,如病人心跳較慢,便未必考慮第二類藥物。」醫生會根據高血壓病人的腎功能及已知的自身慢性疾病等考慮因素,選擇適合的降血壓藥物。病人需要配合依時服藥, 定期覆診及檢驗血糖和腎功能等。以上全部都有助控制血壓,減少併發症的機會。
高血壓可致心臟衰竭原因
血壓高是心臟衰竭的主要成因之一。因為心臟長時間在高壓力下工作,心肌會因為長期壓力而變得肥厚,在長年累月下心臟機能便會逐漸轉差。血壓過高會增加心臟血管逐漸收窄的機會,導致沒有足夠血液供應給心臟使用,長遠會影響心臟機能。如果出現突發性心肌梗塞,以致部分心臟肌肉因完全沒有血液供應而壞死 ,導致急性心臟衰竭,死亡率亦大大增加。
四類心臟衰竭藥物 有效改善心臟功能
要預防心臟衰竭及了解自己的心臟是否健康,徵求醫生專業的意見是很重要的。任何人士如果有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因素,陳醫生建議應盡早作身體檢查 。一般情況下,醫生會先安排做心電圖、照x光片及抽血,作出初步評估。若要更進一步了解心臟情況,便要進行心臟超聲波及心臟血管電腦掃描檢查。心臟超聲波能了解心臟的大小、心臟收縮分率、泵血力度、心瓣膜移動等情況,能快捷安全地評估心臟機能是否出現了異常情況。另外心臟血管電腦掃描主要檢查冠狀動脈是否有狹窄或阻塞、冠狀動脈的管壁是否有鈣化沉積。因心臟血管電腦掃描需要使用輻射及造影劑,應先徵求醫生意見是否適合接受這個測試。
陳堅燕醫生指出,現有四大類型藥物可幫助心臟衰竭病人改善心臟功能和平穩病情:第一類是 ACEI/ARB/ARNI抑制劑,已證實對改善心臟功能很有效;第二類是β受體阻滯劑 (Beta Blockers);第三類抗鹽皮質激素 (MRA);第四類是SGLT2抑制劑(SGLT2i) 。 SGLT2i本來用於醫治糖尿病,近年愈來愈多數據指出SGLT2i也是治療心臟衰竭的有效藥物,無論病人是否糖尿病患者都可服用此藥醫治心臟衰竭。「醫生會視乎病人情況,若沒有不妥當的藥物或者身體反應,一般這四類藥物都會處方給低收縮分率心衰竭(HFrEF)類型病人服用。」現時治療血壓/心臟衰竭藥物選擇繁多及藥物安全效能都有分別,病人不應諱疾忌醫或自己隨意自行吃藥/減藥或停藥,增加復發及其他併發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