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醫心事
慢性冠心病風險與管理
慢性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隨著病情發展,血管逐漸收窄,最終導致供血不足,患者可能會出現心絞痛等症狀。
更多膽固醇解碼 如何保護你的心臟
了解膽固醇的真實角色以及如何有效管理,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關鍵之一。
更多降低壞膽固醇謹記戒口 有助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膽固醇是身體內很重要的元素,細胞膜及荷爾蒙的製作過程中均需要膽固醇,如果沒有膽固醇,我們便不可以生存。
更多賀年美食高膽固醇人士宜淺嘗 節後應注意飲食健康營養均衡
農曆新年是中國傳統最重要的日子,過年放假,心情輕鬆不離吃吃喝喝,常見的過年食品都是以含大量脂肪、糖和熱量為主,如果身體健康正常,稍為放肆也不為過,但若是高膽固醇患者,太過放任,有機會令健康狀況變差。
更多心房纖顫患者易患中風 應予以正視盡快求診
成人一般正常心率是每分鐘跳動60至100下,如果跳得太快或是太慢,一律統稱為心律不正。別以為只是多跳或少跳幾下並不礙事,聖保祿醫院心臟科專科陳智彬醫生指出,心律不正問題若然不加理會,長遠來說會影響心臟結構,甚至增加中風或是心臟衰竭的風險,絕對不容忽視。
更多冠心病患者自行停藥後果嚴重 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才能長期護心
陳先生早前因心臟血管栓塞,而需要接受俗稱「通波仔」的心血管支架手術,醫生術後給他處方抗血小板藥,他服用數星期後發現身體皮膚多處出現瘀傷,覺得是由抗血小板藥造成,於是自行決定停藥,誰知結果再次出現血管栓塞,要緊急入院再做第二次「通波仔」手術……
更多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必要知道的幾件事
隨着人口老齡化和現代生活方式改變,愈來愈多人患有冠狀動脈疾病,部分需要接受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不過有病人卻以為做完手術後,身體已回復健康,毋須再接受任何治療。心臟科專科曾振峯醫生指出,冠心病患者接受過「通波仔」手術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藉此減低血栓及併發症風險。
更多強化下肢肌肉減關節炎症狀 人工關節可用廿年改善患者生活質素
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預防關節炎引起的症狀,但搞清楚關節炎的成因是什麼才是重要。骨科專科醫生麥仲寅稱膝關節炎的風險因素包括體重過重、創傷以及從事勞力工作。關節炎的治療上,麥醫生認為輕微的症狀可以透過保守療法治療,例如適度運動鍛鍊肌肉及保持關節靈活度、減輕負重、物理治療以及藥物治療等舒緩。在病情持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情況下,人工關節置換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更多血管變窄血壓超「飆」!情況危急要「通波仔」
經常感到「頭重腳浮」,建議最好定時量度血壓數值,留意健康變化,因為心臟血管變窄,會引起頭暈及步履不穩情況。即使已經出現上述狀況亦不用過於擔心,心臟科專科醫生陳志遠為大家講解血壓與心臟病的關係,還有治療方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