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治療冠心病 術後須定期服藥 建立健康生活習慣
據衞生署網站顯示,心臟病是「香港第三號殺手」。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的死亡人數遠超其他心臟病,近年亦有年輕化的趨勢。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病人可接受微創手術—「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手術後須定期服藥,並且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防止冠心病再度復發。
更多據衞生署網站顯示,心臟病是「香港第三號殺手」。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的死亡人數遠超其他心臟病,近年亦有年輕化的趨勢。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病人可接受微創手術—「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手術後須定期服藥,並且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防止冠心病再度復發。
更多不少人曾做過「通波仔」手術,卻並非一勞永逸,因手術過程植入支架,術後需要服食雙抗血小板藥,以減低支架位置再次出現血管堵塞的風險。目前市面有原廠或副廠出品的抗血小板藥,宜認識藥物應用,聽取醫生建議作出精明選擇,為血管提供最佳保護。
更多不少人也聽聞過「薄血藥」,同時亦憂慮服用薄血藥會流血不止,而且需要經常驗血及戒口,這觀念其實並不完全正確。事實上是有抗血小板藥及抗凝血藥之分,它們雖同樣是預防血液凝結,以減低血栓塞及中風風險的藥物,然而兩者有一定分別,不宜用薄血藥來統稱,公眾需學會分辨,以避免混淆。
更多提起治療冠心病,十居其九的人都即時聯想起「通波仔」或「搭橋」手術。通波仔和搭橋是一個俗稱,前者的學名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後者的學名為「血管繞道手術」。不少人誤以為做完通波仔手術後心臟問題便可以無後顧之憂,甚至一了百了,事實卻非如此。心臟專科醫生陸毅康醫生表示,對冠心病病人來說,手術後才是病人護心、追求健康這趟漫長旅程的開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