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從降血脂入手
心臟病是本港第三號殺手 (1),當中以冠心病最為常見,於2017年共有3,867宗死亡數字(2),即平均每日約有11 人因此病死亡。高血脂是誘發冠心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3),因此,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就要由降血脂入手。
更多心臟病是本港第三號殺手 (1),當中以冠心病最為常見,於2017年共有3,867宗死亡數字(2),即平均每日約有11 人因此病死亡。高血脂是誘發冠心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3),因此,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就要由降血脂入手。
更多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為人類帶來史無前例的挑戰。除了境外輸入病例、無症狀感染者有上升趨勢外,最近多地部分患者出現急性缺血性中風及神志不清等神經系統症狀[1],同樣值得關注。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黄家星認為,中風未必與新冠病毒直接破壞神經系統有關,然而市民居家抗疫期間,如飲食習慣不良、缺乏運動、情緒欠佳、不按時按量服藥,都會增加中風風險。他提醒,若出現「談笑用兵」病徵,就要立刻去急症室,把握治療中風的「黃金三小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更多提起膽固醇,很多人都會即時認定它是引致心腦血管疾病的壞東西,有破壞無建設;又有部分人以為只要戒口便可解決膽固醇問題;還有一些患者擔心開始服藥後,便要「食足一世」,甚至藥物會傷肝等!究竟膽固醇是什麼一回事呢?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張偉成醫生為大家拆解三大常見的膽固醇迷思。
更多提起治療冠心病,十居其九的人都即時聯想起「通波仔」或「搭橋」手術。通波仔和搭橋是一個俗稱,前者的學名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後者的學名為「血管繞道手術」。不少人誤以為做完通波仔手術後心臟問題便可以無後顧之憂,甚至一了百了,事實卻非如此。心臟專科醫生陸毅康醫生表示,對冠心病病人來說,手術後才是病人護心、追求健康這趟漫長旅程的開始!
更多繼上集搜查出微蛋白尿、腎病與心臟病關係密切,Carmen與詩詩繼續努力「緝凶」回答《心事直播》觀眾各種心臟科疑難。今集提提大家原來心臟病另一「原凶」壞膽固醇的安全標準更新了……
更多2015年,本港因心臟病致死的登記人數有6,190人,而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就佔當中的66.6% 。2017年,每天平均約有10.6人因冠心病而死亡 。心臟病的可怕之處在於致命風險高,若本身已為糖尿病患者,則更容易錯過心臟病發出的警號,一旦發病已可能是心肌梗塞!因此有專科醫生指出,必須多管齊下嚴控膽固醇水平,配合藥物治療和健康生活模式,方為上策。
更多心臟病了,一定是冠心病?心臟病其實泛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種類包括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瓣性心臟病、原發性心肌病及最常見的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心臟科專科醫生梁維峰醫生形容,心臟好像一個泵……
更多若說三高是影響心臟健康的主要「元兇」,那麼,吸煙、壓力等因素可能便是加速冠心病惡化的「幫兇」!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李俊傑醫生提醒,除了要戒煙外,若有心臟病家族病史或發覺有氣促、胸痛等不適症狀,別以為只是因年紀大或體能變差而輕視問題,甚至諱疾忌醫,必須正視和盡早求醫檢查,才是護心之道。
更多膽固醇是否「罪大惡極」呢?原來身體不能缺少膽固醇,但太多又會對心臟健康造成影響,特別是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膽固醇(LDL),是否愈低愈好呢?「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又是否愈高愈理想?怎樣對付壞膽固醇,才能預防心臟病、中風等嚴重疾病的風險呢?
更多很多人都知道肥胖會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機會,莫非瘦人便可以遠離「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心臟病等的風險?香港浸信會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黃民樂醫生指,單從體型、外觀無法知道是否已患上三高,要避免三高偷偷來襲,建議踏入30歲後、無論肥瘦都應該進行身體檢查,盡早防範心血管疾病的出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