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是都市人的頭號殺手,在各種心臟病之中,冠心病成為心臟病死亡的主因。冠心病的出現,是膽固醇於冠狀動脈內壁中積存,令動脈變窄所引致1。醫學界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是其中一個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明確風險因素2,好好了解低密度膽固醇指數、抑止上升水平,對減低心臟病風險是有莫大幫助。

大眾對低密度膽固醇的認知是「壞膽固醇」,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歐陽亦璋醫生則表示:「其實低密度膽固醇或脂蛋白是由脂肪與蛋白質結合而成,負責運送構成細胞、荷爾蒙等不可或缺的元素─膽固醇。由於膽固醇屬於脂肪類不溶於水,無法自行在血液中輸送,必須利用低密度膽固醇的脂蛋白顆粒,從肝臟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3。」

 

了解身體狀況 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指數

歐陽醫生說低密度膽固醇一般在輸送膽固醇完畢後會被回收及分解4,但過多的低密度膽固醇會殘留於血管壁膜中,容易引發炎症,活化白血球的發炎反應,形成動脈血管壁的斑塊積聚,就是所謂的「動脈粥樣硬化」原因5。歐陽醫生說:「在日積月累之下,動脈粥樣硬化會使血管變窄變硬甚至阻塞,增加心臟病、中風等的風險6。」

雖然早前有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指數過低可能會干擾部分器官細胞的正常功能,引致腦退化等問題,但歐陽醫生指出最新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較低的低密度膽固醇指數,未有出現以往擔心的問題,如腦退化或柏金遜症7,反而愈低愈能減低罹患心臟病的機會2。而低密度膽固醇的理想水平亦因人而異:「較新的國際指南以3 mmol/L 作為低風險人士的低密度膽固醇理想控制指標。然而,患上糖尿病的人士,低密度膽固醇指數最好控制在2.6 mmol/L之下;而曾患有心臟病的人士,低密度膽固醇指數更應調控到1.4 mmol/L之下2。」

歐陽醫生提到有些病人低密度膽固醇指數已調到一個極低水平,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仍處於高水平,這可能跟「脂蛋白小a」(Lp(a))與「載脂蛋白B」( ApoB)的數量有關連8。「脂蛋白小a是一種含豐富膽固醇的脂蛋白,過高有機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8;載脂蛋白B是低密度膽固醇特徵蛋白之一,一粒低密度脂蛋白會有一個載脂蛋白B,檢測載脂蛋白B 水平,能得出影響心血管風險膽固醇的總粒數9。有研究指出傳統分離方式只檢測到膽固醇的濃度,而總粒數可能較好反映心血管風險10。」然而,脂蛋白小a受基因控制,不受年齡或飲食所影響8,11,不能像能以飲食和運動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指數的方式相提並論。

歐陽醫生說低密度膽固醇一般在輸送膽固醇完畢後會被回收及分解4,但過多的低密度膽固醇會殘留於血管壁膜中,容易引發炎症,活化白血球的發炎反應,形成動脈血管壁的斑塊積聚,就是所謂的「動脈粥樣硬化」原因5。歐陽醫生說:「在日積月累之下,動脈粥樣硬化會使血管變窄變硬甚至阻塞,增加心臟病、中風等的風險6。」

歐陽醫生說低密度膽固醇一般在輸送膽固醇完畢後會被回收及分解,但過多的低密度膽固醇會殘留於血管壁膜中,容易引發炎症,活化白血球的發炎反應,形成動脈血管壁的斑塊積聚,就是所謂的「動脈粥樣硬化」原因。歐陽醫生說:「在日積月累之下,動脈粥樣硬化會使血管變窄變硬甚至阻塞,增加心臟病、中風等的風險。」

 

降膽固醇針藥 一併控制脂蛋白小a

歐陽醫生指出檢測脂蛋白小a及載脂蛋白B水平,在醫學界中仍屬一個較新的領域,在一般低密度膽固醇檢測上是很難找尋答案。「一般的低密度膽固醇檢測,是很難從一組蛋白中細分,從而得知每個蛋白物質數值的多寡。作為內分泌及糖尿科的專科醫生,我們會密切關注內分泌、膽固醇等變化,過程可能會察覺到即使低密度膽固醇水平已達標,但心血管問題仍未得到改善,這時就會建議病人做更精密和專門的檢測,例如找出脂蛋白小a與載脂蛋白B的數值2。」

談到治療脂蛋白小a與載脂蛋白B過高方面,歐陽醫生指一般降膽固醇藥物能控制載脂蛋白B水平9,但現時仍未有藥物被認證去針對治療脂蛋白小a過高的問題。但研究顯示現時有個別降膽固醇的針藥,能讓脂蛋白小a指數下降2。「在最新國際性醫學指引中提到,如果病人在很年輕時就出現心血管疾病問題,或者家族病史上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或疑似家族性高膽固醇症,就應考慮做一次精密和專門的脂蛋白小a與載脂蛋白B數值檢測12;若找到兩者處於高數值的情況,或可考慮降膽固醇針藥,有效降膽固醇,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餘,連帶令脂蛋白小a的水平都一起抑制2。」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MAT-HK-2101380-1.0-02/2022

參考資料: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ttps://www.cdc.gov/heartdisease/coronary_ad.htm. Accessed January 28, 2022.
  2. Mach F, Baigent C, Catapano AL, et al. Eur Heart J. 2020;41(1):111-188.
  3. Harvard Health. How it’s made: Cholesterol production in your body. http://www.health.harvard.edu/heart-health/how-its-made-cholesterol-production-in-your-body. Accessed January 28, 2022.
  4. Page MM, Watts GF. Aust Prescr. 2016;39(5):164-167.
  5. Bäck M, Yurdagul A, Tabas I, et al. Nat Rev Cardiol. 2019;16(7):389-406.
  6.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HLBI). Atherosclerosis. Available at: https://www.nhlbi.nih.gov/health-topics/atherosclerosis. Accessed January 28, 2022.
  7. Benn M, Nordestgaard BG, Frikke-Schmidt R, et al. BMJ. 2017;357:1648.
  8. Nordestgaard B, Chapman M, Ray K, et al. Eur Heart J. 2010;31(23):2844-2853.
  9. Sahebkar A, Watts GF. Cardiovasc drugs Ther. 2013;27(6):559-567.
  10. Langlois MR, Chapman MJ, Cobbaert C, et al. Clin Chem. 2018;64(7):1006-1033.
  11. Tsimikas S. J Am Coll Cardiol. 2017;69(6):692-711.
  12. Tsimikas S, Fazio S, Ferdinand KC,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8;71(2):17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