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微蛋白尿,傷心

 

本地有近一成15至84歲人口患有糖尿病,但當中達半數人士並不自知患病1。另外根據衛生署2014/15人口健康調查,於15至84歲的人口當中,亦有近三成是高血壓患者,當中近一半在接受調查時才知患病2。由此可見,糖尿病及高血壓在香港相當普遍。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於2017更改了高血壓定義,由上、下壓達140/90mmHg,降至130/80mmHg3。家庭專科醫生潘舜邦表示,高血壓會帶來多種併發症,例如血管閉塞中風心臟病冠心病3,尤其是高風險病人,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注意控制血壓。

 

高血壓控制欠佳 長遠導致蛋白尿、腎功能受損

除了引起心血管疾病外,高血壓也與微蛋白、蛋白尿息息相關,嚴重情況可以影響腎功能。潘醫生解釋:「高血壓令腎小球血管壓力大增,血管壁出現滲漏、傷害其過濾功能,導致蛋白流失。因此,高血壓控制欠佳,病人會慢慢出現微蛋白、蛋白尿,影響腎功能。」另外,糖尿病、炎症與胰島素阻抗等,都有機會引發微蛋白尿4

高血壓可以引發許多併發症,對大家的健康構成嚴重潛在風險,「如果是輕微的血壓高,可以完全沒徵狀,嚴重則有可能出現頭暈、頭痛;而高血壓也有機會破壞腎臟血管影響過濾功能,導致腎病,而腎病病人的身體可能會出現水腫,特別在四肢如腳部5,嚴重的蛋白尿患者更有可能會出現腎衰竭6。」

潘醫生指出,嚴重蛋白尿可以致命,因為腎衰竭會衍生許多問題,例如患者的電解質平衡出現偏差7,甚至有死亡風險7

 

家居監察血壓 高風險病人定期驗小便

高血壓與微蛋白尿引發的併發症不容忽視,病人可以透過不同方法監察及確診。病人若量血壓兩、三次,上、下壓超過130/80mmHg便屬高血壓,病人可以進行家居監察,自行定期量血壓,對控制病情有一定幫助。潘醫生建議:「病人可購買手臂式血壓計,操作較為簡單。洗澡、進食及運動後有機會令血壓上升,病人應避免這些時段量血壓。量血壓時亦應該保持挺直坐姿,手臂與心臟成水平線。」

至於微蛋白、蛋白尿便需要檢測病人的小便。根據最新的指引,若白蛋白/肌酸比率(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 ACR)介乎3-30 mg/mmol (相等於30-300 mg/g)屬中度上升的蛋白尿,高於30 mg/mmol (相等於300 mg/g)則屬嚴重上升的蛋白尿8。對於高風險病人,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潘醫生建議病人每年驗一次小便;若病人已出現微蛋白,更需每半年接受一次檢測,密切留意病情變化。

高血壓,微蛋白尿,腎病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遠離高血壓

由於微蛋白尿可以由高血壓演變而成4,大家只要控制良好的血壓水平,便有機會減低出現微蛋白尿的風險。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能有助遠離高血壓3。潘醫生指出,「首先,可以從飲食方面入手,避免攝取過量鹽份,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脂肪。同時,大家要多做運動,減低體重;亦要避免吸煙、飲酒習慣,它們都會對血壓有所影響。另外,高血壓病人也要經常量血壓,時刻對血壓變化保持警覺。」

 

認清治療目標 對症下藥

在治療方面,高血壓及微蛋白尿均以藥物為主,「尤其是高血壓,可以透過用藥減低其他併發症出現;而控制微蛋白尿則視乎病因,並不是所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病人都會出現蛋白尿,只要病人能夠控制好源頭,演變成微蛋白尿的機會便會大大減少。」

血壓藥有不同種類,例如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可使血管壁放鬆,繼而降低血壓,也有助增加血液和氧氣輸送到心臟,降低心臟的負荷9。潘醫生補充,病人如同時出現高血壓及微蛋白尿,有特別適用的治療藥物,包括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s,ACEI),可同時降血壓及減少蛋白尿,適合糖尿病人使用3

家庭專科醫生潘舜邦

以上資料由賽諾菲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MAT-HK-2001229-1.0-04/2021

 

References

1. 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20, November 10).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 糖尿病在香港的情況. Retrieved 23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3652.html

2. 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2019, November 5).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高血壓. Retrieved 23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5/35390.html

3. Whelton PK,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8; 71:e127-e248

4. Kuritzky L, Toto R & Van Buren P.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1; 13:438-49

5. WebMD. (2019). Kidney disease caused by high blood pressure: Symptoms and treatments. Retrieved 23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webmd.com/hypertension-high-blood-pressure/guide/hypertension-related-kidney-disease

6. Abbate M, Zoja C & Remuzzi G. J Am Soc Nephrol. 2006; 17:2974–84

7. Dhondup T & Qian Q. Blood Purif. 2017; 43:179-88

8. de Boer IH, et al. Kidney Int. 2020; 98:S1-S115

9. WebMD. (2020).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for heart DISEASE: Risks & interactions. Retrieved 23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webmd.com/heart-disease/guide/heart-disease-calcium-channel-blocker-drugs#1

10. Mangena P, et al. Afr Med J. 2016; 1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