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一種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的疾病,當中七成與高血壓有關1。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的轉變,一向被視為老人病的高血壓,近年有年輕化趨勢2,增加中風的風險3,情況令人擔憂。港怡醫院腦神經科顧問醫生朱炎培指出,控制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關鍵。高血壓患者透過調整生活習慣,有機會不用服藥或可減藥量,同時減低中風風險。

相關文章:中風年輕化 留意高危風險因素

 

港怡醫院腦神經科顧問醫生朱炎培

 

成因多 非老人專利

血壓度數以上壓及下壓兩組數字表達。根據以往指引,上/下壓超過140/90mmHg即為高血壓4;美國心臟協會於2017年將其定義收緊至130/80mmHg5。當血壓達130至139/80至89mmHg屬第一期高血壓;≥140/90 mmHg則屬第二期高血壓5

高血壓可按成因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當中前者佔約九成五,沒明確原因6;後者則可能由腎病、甲狀腺功能問題、睡眠窒息症等疾病引起5。朱醫生表示,雖說原發性高血壓沒有明確病因,但生活習慣如攝取過多鹽份、中央肥胖、吸煙、飲酒過量等都有機會令血壓升高5。他補充,有些人平日血壓正常,面對醫護人員或會因緊張而令血壓暫時上升,出現「白袍高血壓」7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疾病,患者較多為年長人士,不過近年來,年輕病人不斷增加。2003至2004年人口住戶健康調查顯示,本港15至24 歲患病的比率有5.2%8(根據舊高血壓定義> 140/90 mmHg);但根據2014年第二次人口健康調查,本港同一年齡組別男性患病率已達6.9%9。他解釋:「高血壓年輕化與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有關,人們偏愛重口味,不知不覺愈食愈鹹,加上運動量不足、中央肥胖等存在已久的問題,容易造成高血壓。然而,越來越多人注重健康,會自行監測血壓,有助提早發現高血壓。」

 

高血壓

港怡醫院腦神經科顧問醫生朱炎培指出,高血壓患者透過調整生活習慣,有機會不用服藥或可減藥量,同時減低中風風險。

 

病徵不明顯 可致嚴重併發症

由於高血壓沒有明顯病徵,難以察覺,只有小部分人會出現頭痛、頭暈、渾身不適等症狀10,因此很多人患高血壓多年亦不自知。朱醫生指出,一般患者都在病情嚴重出現症狀,或者例行身體檢查量度血壓時發現的。如患者得不到治療或血壓控制欠理想,心臟、腦部、腎臟等主要器官及血管有可能會受到破壞11,引致心臟病、腦中風、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提高死亡風險11,所以高血壓有「沉默的殺手」之稱。「上壓每上升20mmHg或下壓每上升10mmHg,死於缺血性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會增加一倍4,所以必須好好控制血壓。」

高血壓持續愈久,對身體的傷害就愈大。朱醫生說:「每個器官都需要合適的環境及血液供應,才能運作正常,發揮最佳功能。若器官附近的環境(如血壓)控制不理想,器官將逐漸受損。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是持續性的,對血壓忽高忽低者傷害尤深。當血液供應不穩定,細胞難以適應,增加對器官及血管造成的傷害;時間持續愈久,情況愈嚴重。」

相關文章:高血壓人士注意!運動有助降血壓 醫生教你箇中竅訣

 

患者須終身服藥?

治療高血壓,要視乎患者病況屬第一或第二期。「第二期患者要使用藥物,常用的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藥 (ACEI )、血管緊張素II接受體拮抗藥 (ARB)、鈣拮抗藥 (CCB)、乙型(β)受體阻斷藥 (Beta blocker)及利尿藥 (diuretics)5,加上改變生活方式(如避免攝取過量鹽份、每星期做150分鐘帶氧運動、減少飲酒5,12),有助血壓降至標準水平。正如剛才提及,第一期患者則可從調整生活習慣著手,能將血壓降低約4-10度5。如未能降至理想數字,就要開始用藥。若剛好『擲界』,就要因應其性別、吸煙習慣及膽固醇狀況等評估10年內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有多高5。如風險達10%或以上,醫生可為其處方藥物5。」

他提到,部分高血壓患者毋須終身服藥。「治療目標是將血壓降至理想水平,有些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後,可逐步減少藥量,更有小部分不用服藥。部分即使努力調整生活,血壓仍持續高企,就得終身靠藥物來控制。」

 

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4倍

朱醫生強調,高血壓是導致中風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患者中風的風險增加4倍13。「中風主要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種14,大部分因高血壓而起。血管收窄或血壓長期偏高導致血管閉塞情況,妨礙血流,容易導致腦缺血14;另一方面,當血壓很高,或會令血管破裂而引致腦出血14。兩種都會令腦組織缺乏氧氣及養分,受影響的細胞因而受損甚至死亡,帶來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後遺症14。可見控制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關鍵。」

除高血壓以外,其他中風危險因素還包括:心房顫動、吸煙、高膽固醇、糖尿病、缺乏運動、睡眠窒息症、有家族病史等14

中風的徵狀視乎受損區域、範圍及程度而定,個別患者會有不同的病徵如視力、吞嚥等障礙14。「坊間有一套簡單的『談笑用兵』口訣:『談』即口齒不清;『笑』是有歪嘴情況;『用』指一邊手腳軟弱無力或難以控制,一旦出現以上徵狀,就要立刻去急症室接受治療,有助減輕病情。」

 

把握黃金救治時機

愈早治療效果愈好,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急性缺血性中風者若能把握黃金救治時機(病發起3或4.5小時內),可透過注射溶血劑打通栓塞血管15,16;如栓塞的地方位於大血管,就要採用血栓切除治療,部分病人的黃金治療時限可長達24小時16,同時須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等誘因。急性出血性中風方面,會按患者病情提供治療,有些患者或需要接受手術15

中風的後果可以非常嚴重,可導致死亡或嚴重併發症。常見的併發症是肺炎、尿道炎、吞嚥哽塞、靜脈栓塞、壓瘡、抑鬱症等14,17。朱醫生表示:「當病人的情況變得穩定時,就要盡快進行復康治療,透過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言語三方治療,既可減少併發症出現,又可改善其身體功能、加快復原速度。加上親友從旁支持及鼓勵,有助患者重投日常社交生活。」

 

Tips:如何自我監控血壓?

要減低中風的風險,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外,懂得自我監控血壓極其重要。朱醫生建議:「市民可到社區中心或在家使用手臂式血壓計定期量度血壓。量度前半小時,應避免做運動、抽煙、飲用咖啡或茶;量度前,先休息5分鐘,保持平靜心態;量度時,將手平放在桌上,手臂的位置應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第一次,左右手均要量度;再以相同步驟量度第二或三次血壓,其間相隔1分鐘。為求準確,應參考最少兩次量度所得的平均值。如最終數字高於130/80mmHg,有機會是高血壓,需隔三個月後覆診再量度確定。若對血壓計測出血壓的準確性產生懷疑,就診時可帶來與醫用血壓計做對比。」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MAT-HK-2001212-1.0-04/2021

 

References

  1. 醫院管理局 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 2005. Retrieved 24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3.ha.org.hk/pwh/patient%20edu/stoke/CVA%20booklet/Chapter%204%20chinese.pdf
  2. Mangena P, et al. Afr Med J. 2016; 106:36-38
  3. Hörnsten C, et al. J Hypertens. 2016; 34:2059-65
  4. US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Hypertension. 2003; 42:1206
  5. Whelton PK,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8; 71:e127-e248
  6. Carretero OA & Oparil S. Circulation. 2000; 101:329-35
  7. Franklin SS, et al. Hypertension. 2013; 62:982-7
  8. 香港衞生署. 2003至2004年人口住戶健康調查. Retrieved 24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full_report_on_population_health_survey_2003_2004_tc_20051024.pdf
  9. 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第二次人口健康調查主要結果發布. 27 November 2017. Retrieved 24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gia.info.gov.hk/general/201711/27/P2017112700581_272855_1_1511779135272.pdf
  1. Mayo Clinic. (2021). High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igh-blood-pressure/symptoms-causes/syc-20373410
  2. Mensah GA, Croft JB & Giles WH. Cardiol Clin. 2002; 20:225-47
  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in adults and kids.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fitness/fitness-basics/aha-recs-for-physical-activity-in-adults
  4. Arboix A. World J Clin Cases. 2015; 3:418-29
  5. Mayo Clinic. (2021). Stroke.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troke/symptoms-causes/syc-20350113
  6. Mayo Clinic. (2021). Stroke.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troke/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0119
  7. Powers WJ, et al. Stroke. 2019; 50:e344-e418
  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Let’s talk about Complications About Strok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