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聽到心房顫動這個詞語,大家可能未必聯想到,其實是心律不正的疾病之一,例如常常莫名感到心跳加快,或者時快時慢,有時還感覺暈眩、全身乏力……而這些症狀有機會是出現心房顫動的警號!

心臟專科陸毅康醫生提醒,心房顫動(又稱房顫、心房纖維性顫動)患者中風及死亡風險較一般人高,但有許多患者卻不自知!及早診斷並配合正確的藥物及手術,能有效減慢心跳速度,部分患者的心律更可回復正常,減輕不適並降低中風風險。

相關文章:心跳紊亂? 慎防心房顫動致中風 及早察覺 微創手術及藥物可減風險

房顫增加5倍中風風險之謎

心律不正是一種很普遍的心臟病,泛指任何不正常的心跳或心律問題,當中以心房顫動最常見1。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本港約有1%人口患有心房顫動1,儘管這並非即時致命的疾病,卻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達5倍、患心臟衰竭的機會增加3倍及死亡的機會增加2倍,實在絕不可輕視1

房顫是怎樣增加中風及其他心臟病的風險?陸醫生解釋,心臟裏面就像有一台發電機,由右心房發出電流,再傳到整個心臟,主宰心臟的跳動。「正常人的心跳頻率是有規律的,每分鐘約60至100下1,並會隨身體狀況而加快或減慢,如上樓梯、做運動以至看驚慄片被嚇時,心跳都會較快,這是很自然的配合機制。

問題是若心房以外,還有其他地方發出一些不規律性電流,這些電流每分鐘最高可達300下,如未能配合,就會導致不規律的心跳。」房顫病人因心跳不規則,影響心臟內的血液循環,容易形成血塊。當血塊流至腦血管便有機會造成栓塞,引致缺血性中風。

間歇變永久 心臟衰竭症狀不明顯 年紀愈大風險愈高

房顫可以是間歇性的,亦可以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然而日子久了就會變成永久性房顫。陸醫生指出,大部分患者都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會出現心悸、頭暈、四肢乏力、運動量下降、氣促,嚴重者更會有心衰竭症狀如腳腫、躺臥時會氣喘等。「房顫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令人難於察覺,尤其是長者感知減弱,及至出現中風入院時才發現!」除了年紀愈大風險愈高,高血壓、冠心病、心瓣毛病(最常見是二尖瓣出現問題)、心臟衰竭、睡眠窒息症、甲狀腺疾病、內分泌失調患者,以及肥胖、常喝酒人士都屬高危一族。

藥物及微創手術控制心跳 需評估中風風險

治療房顫,可採用藥物及微創手術,由於處理較複雜,一般由心臟科專科醫生負責。陸醫生表示,要先詳細了解病人患病為期多久、有否其他疾病、心臟功能如何等,再與病人商討,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治療主要針對兩方面進行:「第一,會透過抗心律不正藥物幫助病人回復正常心跳或控制至一個較平穩而不會太快的心跳水平;如病人因身體狀況不宜服用藥物或藥物不足以控制徵狀,可透過手術如導管消融術控制心律不整的情況。第二,即使病人的心跳已回復正常狀態或控制至較好的水平,亦要評估其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從而考慮有否需要服用抗凝血藥或進行微創手術(左心耳封堵手術),以預防中風。」

他補充,部分舊式抗心律不正藥物副作用多,會對肺部、甲狀腺、肝臟以至視網膜帶來不良影響,較新藥物的副作用相對較少,對特定病人或是較佳選擇。而導管消融術屬微創手術,術後或有機會不用長期服藥,加上傷口較小、住院時間較短,但復發率約三成2,復發則可再接受相關手術。

若延誤治療房顫,會為健康帶來威脅。陸醫生舉例說:「當病情控制欠佳,或會增加患者的症狀,包括:活動能力及心臟功能變差、因心衰竭需要入院等;如處理欠佳,患者沒有服用抗凝血藥預防中風,會增加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及早發現,可朝以上方向處理,以防將來罹患心衰竭及中風。」

他提到,心跳過慢亦要留神。「每分鐘心跳率低於 60 下,同時伴隨特定症狀如四肢乏力、運動量下降、頭暈等,即代表心跳過慢1。心跳過慢會令身體血液供應不足,各項機能大受影響。」臨床上醫生會了解心跳過慢病人的病歷,找出端倪、對症下藥。

4 個減低房顫復發妙方 智能手機手錶助監測

陸醫生建議,曾出現房顫的患者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減低復發機會。「如保持充足睡眠、作息定時;培養運動習慣很重要,定期作適當運動有助正常心跳;保持均衡飲食、少油鹽糖;有資料指出,遠離酒精肥胖人士進行減重3,4,有助減低房顫的發生。」另外,高風險患上房顫的病人,可以把脈的方式觀察自己的脈搏,看看心跳頻率是否規律、「一下一下」地跳。坊間亦有部分智能手機或電子設備,可自行量度及記錄心跳脈搏,一旦觀察到心跳持續出現異常狀態,可向醫生提供資料。

 

心臟科專科醫生陸毅康表示,大部分心房顫動患者都無症狀,令人難於察覺,有些到中風入院時才發現。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MAT-HK-2200568-1.0/07-2022

 

參考資料:

  1. Hospital authority. Available at: http://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zh-HK/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guid=869fcb4f-b436-4109-8420-02194e4fd55c. Accessed on 25 Mar,2020.
  1. Hospital Authority. Available at: https://www.ekg.org.hk/pilic/public/Cardiac_PILIC/Cardiac_CatheterAblationofAtrialFibrillation_0115_chi.pdf.  Accessed on 25Mar,2020.
  1.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vailable at: https://newsarchive.heart.org/news/weight-loss-may-reverse-course-of-atrial-fibrillation/ Accessed on 25Mar,2020.
  1.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17591. Accessed on 25Mar,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