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是身體內很重要的元素,細胞膜及荷爾蒙的製作過程中均需要膽固醇,如果沒有膽固醇,我們便不可以生存。不過膽固醇卻是雙面刃,原因是膽固醇只是一個統稱,當中存在有好壞之分,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如果長期濃度太高,有機會引致血管硬化及栓塞,甚至誘發急性心臟病。

壞膽固醇隨着時間積聚在血管內壁,就會形成斑塊。心臟科專科醫生紀寬樂表示,若情況持續,血管內部變得狹窄,「這個稱為粥樣硬化的過程,形成的斑塊隨年月愈積愈厚,會令血管變得愈來愈窄,造成堵塞而阻礙血液流通,身體器官有機會得不到足夠氧氣及養份,而令人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出現呼吸不暢順及心口不舒服的情況;遇上身體有不穩定的情況如睡眠不足、壓力大或是血壓不穩,這些斑塊有機會破裂造成傷口,觸發凝血反應形成血栓並堵塞血管,結果出現急性心臟病,不幸的甚至會有大家時常聽見猝死的情況,後果可大可小。」

 

一切由戒口開始

不過要降低壞膽固醇,紀醫生卻說其實並非太困難,「所有壞膽固醇偏高的病人來到我的診所時,我第一句跟他們說的一定是戒口。動物油是壞膽固醇的最主要來源,在植物身上是找不到膽固醇的,而魚類亦只含很低的膽固醇,相反動物內臟及動物皮是最大元凶,所以諸如牛雜、牛腩、豬手、鳳爪等食物必須戒掉。很多人會爭議蛋黃是否在戒食之列,對此我百分百支持禁食,雖然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天可以進食一隻雞蛋,但雞蛋膽固醇含量高達約200mg,而成人建議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低於300mg,除非早餐食完雞蛋後,可以全日維持低膽固醇餐單,否則建議戒掉蛋黃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當然我也知道雞蛋富有維他命及其他營養,甚至可以延緩老人痴呆症,但在進食蛋白時已可吸收相關營養,沒有必要連蛋黃也一併吞下。」

蛋黃以外,紀醫生說還有兩種食物很容易被大眾忽略,「一是中國人的老火湯,很多時候都會以豬骨、雞腳等食材熬製,不經不覺攝取了大量膽固醇也不自知。另一樣是奶茶,原來是餐廳為了口感順滑及成本考慮,大多不會採用低脂奶,試過有病人沒有進食豬手、牛雜等禁忌食物,但膽固醇仍然超標,原來是每天喝三杯奶茶所致,奶茶迷要多加留意。」強調戒口最為重要的背後原因,紀醫生說是有研究發現,沿海國家與內陸國家相比,心臟病發病風險較低,「沿海國家多吃海鮮,較少進食肉類,膽固醇因而偏低。香港雖然也是沿海地區,但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加上中式食品中也有不少高膽固醇的,兩者共冶一爐令問題更趨嚴重。多吃海鮮及蔬果永遠是降膽固醇的不二法門,當然最好能夠加上適量運動,我任何時候也推崇運動,即使是八十歲的病人,只要能力做得到也會建議他多做點運動,既能減肥又能令人情緒及睡眠變好,最重要是一定有降膽固醇的效用。」

 

擁高風險因素須介入藥物

既然戒口有以上好處,是否代表毋須介入藥物治療?紀醫生說要看風險因素,「一般沒有任何風險的人,的確依靠戒口已能降低膽固醇,但如果曾患冠心病及中風,又或是有吸煙、飲酒、血壓高、糖尿等其他風險因素,就未必可以單靠戒口。要留意的是,這些因素加起來,並非一加一等於二這麼簡單,有時兩個因素相加,已令患上心臟病的風險高出六、七倍,因此需要即時介入藥物來將風險降低。」提到藥物,大家也關心是否需要長期服用,紀醫生說要視乎病人的恒心,「事實上很多人是『有決心無恒心』,意思是聽到身體有膽固醇的問題,起初是很有決心積極戒口的,但當膽固醇降至理想水平時,又再故態復萌,未必可以長期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確實有病人做到持之以恒這點,而在醫生評估後能成功減藥甚至停藥,但為數真的不多,大部分情況藥物還是要長期服用。」

傳統最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是他汀(Statin)類藥物,主要用於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配合戒口的話,可以令膽固醇下降三至四成;假如病人服食他汀類藥物仍未能降低壞固醇水平至達標,則可考慮加入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它的作用是減少腸臟吸收膽固醇。不過紀醫生指出,部分人士卻未必適用,「對於高風險或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來說,不論使用他汀類藥物或是輔以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效果也可能不足仍未達至目標膽固醇水平。幸好幾年前出現PCSK9抑制劑(PCSK9 inhibitor),PCSK9是一種蛋白酶,它會降低身體清除壞膽固醇的能力,抑制PCSK9因此能有效地分解過多的壞膽固醇。有臨床文獻更指出,PCSK9抑制劑不單能令血管內的斑塊趨向穩定,更有效減低心臟病發生的機會,對病人來說是莫大喜訊。」

 

心臟科專科醫生紀寬樂表示,嚴格選擇食物,有助病人降低壞膽固醇水平。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MAT-HK-2400279-1.0/0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