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隨時提高末期腎衰竭風險 糖尿病及高血壓屬高危一族
「蛋白尿」是腎病的徵狀,輕忽處理隨時會提高末期腎衰竭的風險,陷入洗腎苦況。糖尿病及高血壓都是蛋白尿的主要成因1,患者可每年檢查尿蛋白含量,針對病情進行飲食及藥物調節,以緩減風險。醫生提醒切忌胡亂以自己方法扭轉蛋白尿問題,以免延緩治療。
更多「蛋白尿」是腎病的徵狀,輕忽處理隨時會提高末期腎衰竭的風險,陷入洗腎苦況。糖尿病及高血壓都是蛋白尿的主要成因1,患者可每年檢查尿蛋白含量,針對病情進行飲食及藥物調節,以緩減風險。醫生提醒切忌胡亂以自己方法扭轉蛋白尿問題,以免延緩治療。
更多長期高血壓可令腎臟及心臟等器官的血管內壁受損,導致血管收縮,引起各種病變。以腎臟為例,高血壓可誘發出腎衰竭,微蛋白尿便是早期腎衰竭的症狀。
更多有見新冠肺炎個案在本地確診不斷,一眾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等長期病患者,份屬感染高危一族,對疫情自然更顯憂慮!「疫情之下 與你同行」明報於3月12日,請來心臟科專科羅君健醫生,展開網上直播Facebook Live Talk,當日即場與網上病友或家屬「你問我答」,一一拆解長期病患者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的各種疑問。
更多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繼續肆虐,多國確診個案不斷攀升,全球科研人員正與病毒競賽,預測其傳播規模及路徑,同時致力尋找最佳治療對策。有專門研究流行病疫苗的專家更直言,新冠肺炎是其職業生涯中遇過「最可怕的疾病」。究竟新冠病毒有多可怕?心臟科專科醫生陳維智就三大「人類冠狀病毒」:新冠病毒、SARS及 MERS進行比較分析,並提醒長者及長期病患者要時刻留神,一旦受感染會較大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如心肌梗塞,增加致命風險。
更多提起治療冠心病,十居其九的人都即時聯想起「通波仔」或「搭橋」手術。通波仔和搭橋是一個俗稱,前者的學名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後者的學名為「血管繞道手術」。不少人誤以為做完通波仔手術後心臟問題便可以無後顧之憂,甚至一了百了,事實卻非如此。心臟專科醫生陸毅康醫生表示,對冠心病病人來說,手術後才是病人護心、追求健康這趟漫長旅程的開始!
更多香港每3個成年人,已有1個患有高血壓。高血壓無聲來襲,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身處危險邊緣,甚或在確診後擔心一世服藥而選擇不服藥,直至出現嚴重併發症……養和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醫生強調,病人寧願一世服藥或是引發其他併發症呢?一旦高血壓問題對心血管、腎臟造成傷害,有可能再無法逆轉病情。
更多2015年,本港因心臟病致死的登記人數有6,190人,而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就佔當中的66.6% 。2017年,每天平均約有10.6人因冠心病而死亡 。心臟病的可怕之處在於致命風險高,若本身已為糖尿病患者,則更容易錯過心臟病發出的警號,一旦發病已可能是心肌梗塞!因此有專科醫生指出,必須多管齊下嚴控膽固醇水平,配合藥物治療和健康生活模式,方為上策。
更多很多人都知道肥胖會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機會,莫非瘦人便可以遠離「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心臟病等的風險?香港浸信會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黃民樂醫生指,單從體型、外觀無法知道是否已患上三高,要避免三高偷偷來襲,建議踏入30歲後、無論肥瘦都應該進行身體檢查,盡早防範心血管疾病的出現。
更多究竟是心痛或是胸口翳悶呢?不會是心臟病吧?!心臟科專科醫生洪裕德醫生指出,不少人以為心臟病一定會令人「心痛」,但臨牀所見,求診病人大多表示感到胸口不適、翳悶及有壓迫感,而非心痛。究竟引發心臟病、影響心臟健康的原因是什麼呢?怎樣提高警覺呢?
更多預防勝於治療!要預防高血壓,只要及早改善個人生活習慣,例如少油少鹽,多蔬果多運動,血壓即可達致健康水平。快啲click入黎睇下有邊十式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