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走壞膽》:後生就唔怕有高膽固醇?
許多人以為年紀大才有高膽固醇,年輕人無須懼怕;亦未必知道原來膽固醇有先天遺傳。香港內分泌學會副主席孔憲輝醫生拆解這些謬誤,他指出,兒童及青少年都有可能患上高膽固醇,不健康或高脂飲食習慣、高膽固醇家族病史及肥胖等都是致病原因。
更多許多人以為年紀大才有高膽固醇,年輕人無須懼怕;亦未必知道原來膽固醇有先天遺傳。香港內分泌學會副主席孔憲輝醫生拆解這些謬誤,他指出,兒童及青少年都有可能患上高膽固醇,不健康或高脂飲食習慣、高膽固醇家族病史及肥胖等都是致病原因。
更多大家每日通常會吃甚麼早餐?雞蛋、白粥、麵包,有人亦喜歡吃一碗麥皮,覺得可以清腸胃,甚至能夠降低壞膽固醇。《踢走壞膽》邀請內分泌及糖尿專科醫生唐俊業,分享他的睇法。
更多要降低膽固醇,離不開從改變生活習慣及服用藥物兩方面著手。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張偉成指出,運動及戒口對控制膽固醇固然重要,但效用有限,適合一般健康人士或低風險人士;高風險人士難以單靠改變生活習慣將壞膽固醇降至理想水平,需配合藥物治療,進一步減少膽固醇,以減低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
更多中風是一種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的疾病,當中七成與高血壓有關。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的轉變,一向被視為老人病的高血壓,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增加中風的風險,情況令人擔憂。港怡醫院腦神經科顧問醫生朱炎培指出,控制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關鍵。高血壓患者透過調整生活習慣,有機會不用服藥或可減藥量,同時減低中風風險。
更多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本港超過一年,打亂所有人原本的生活軌迹。全城沉溺恐懼、愁眉苦臉之際,兩位醫生看到的是進步與機遇,努力把握當下,展現出獅子座適應力強、樂觀積極的特質。與其投降等待疫情過去,倒不如聽聽他們的「內功心法」,如何在非常時期以平常心戰勝不安,保持身心健康。
更多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峻,本港累計確診個案已突破一萬。有研究指出,患有某種慢性疾病的病人較易出現重症。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世界衞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四名成人男性便有一人而每五名成人女性中有一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科專科醫生李楚山提醒,高血壓會構成全身性健康風險,市民勿輕視控制血壓的重要性,應定期量度血壓、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及定時定量服藥,有助及早發現高血壓、控制病情及預防併發症。
更多高血壓是全球常見的慢性疾病,各年齡層均受到其威脅。當血壓處於高水平,可增加中風、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若高血壓不受控制甚至會帶來致命風險。心臟科專科醫生周志康表示,運動是有效的非藥物治療,雖未必能完全取代藥物,令患者的血壓回復正常,但長遠有益身心,預防併發症出現,並有助減少所需的藥物劑量。
更多本地有近一成15至84歲人口患有糖尿病,但當中達半數人士並不自知患病1。另外根據衛生署2014/15人口健康調查,於15至84歲的人口當中,亦有近三成是高血壓患者,當中近一半在接受調查時才知患病2。由此可見,糖尿病及高血壓在香港相當普遍。
更多40歲出頭的C先生一直自覺健康,雖然中央肥胖及數年前無意中發現高血壓,因為工作太忙便沒有覆診。直至最近因為買醫療保險進行例行身體檢查時,不但確診了糖尿病、高膽固醇;電腦掃描還顯示他三條冠心血管都被粥樣斑塊阻塞了接近50%!雖然一夜之間發現多樣健康問題,幸好血管收窄程度並未需要「通波仔」,他亦不希望將來要做心臟手術,便經朋友介紹到我診所,尋找一些答案
更多「蛋白尿」是腎病的徵狀,輕忽處理隨時會提高末期腎衰竭的風險,陷入洗腎苦況。糖尿病及高血壓都是蛋白尿的主要成因1,患者可每年檢查尿蛋白含量,針對病情進行飲食及藥物調節,以緩減風險。醫生提醒切忌胡亂以自己方法扭轉蛋白尿問題,以免延緩治療。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