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冠心病患者成高風險群組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影響市民的衣食住行,更加令心臟病患者的健康風險增加。有研究發現,新冠肺炎容易誘發心臟病發,而且有機會令本身病情加劇惡化。本港亦有研究指出,由於患者希望避開在疫情下到醫院,以致拖延病發求醫時間,令併發症加劇。
更多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影響市民的衣食住行,更加令心臟病患者的健康風險增加。有研究發現,新冠肺炎容易誘發心臟病發,而且有機會令本身病情加劇惡化。本港亦有研究指出,由於患者希望避開在疫情下到醫院,以致拖延病發求醫時間,令併發症加劇。
更多心臟病是本港第三號殺手 (1),當中以冠心病最為常見,於2017年共有3,867宗死亡數字(2),即平均每日約有11 人因此病死亡。高血脂是誘發冠心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3),因此,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就要由降血脂入手。
更多不少人曾做過「通波仔」手術,卻並非一勞永逸,因手術過程植入支架,術後需要服食雙抗血小板藥,以減低支架位置再次出現血管堵塞的風險。目前市面有原廠或副廠出品的抗血小板藥,宜認識藥物應用,聽取醫生建議作出精明選擇,為血管提供最佳保護。
更多長長的海濱路上,爸爸扶着快將10歲的女兒單車尾,慢慢教她學踩單車。初時她還會怕,不久以後終克服恐懼,可以快步踏前,甚至長驅直進,後來爸爸跑也追不上了。女兒學懂了,爸爸也笑了。這是心臟專科醫生張誠謙。
小智和比卡超結伴同行展開歷險旅程,每一次的挑戰也讓他們建立默契和信任,小智成熟了,比卡超進化了,彼此的感情也日漸滋長⋯⋯動畫中,寵物小精靈會經歷不同的進化階段。心臟科專科醫生劉駿良形容,自己作為爸爸也像寵物小精靈,「開頭有個階段,突然間進化咗,會改變咗你自己,有另一個睇法」。體悟到每個孩子也獨一無二,劉醫生拋開了「乖孩子」的定型,轉變管教和溝通模式,親子關係也隨之而進化。
更多陽光帶點曖昧的午後,餐廳落地玻璃前的桌上,與心臟專科醫生謝德新談起爸爸。開朗健談的謝醫生喜歡講流行曲、談電影,說到陳奕迅的《單車》,「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歌詞似是說上一輩父親少說心底話,與子女有着隔膜,但謝醫生卻有另一個看法:「其實我哋要明白爸爸點解係咁,作為子女,反而應該更加去關心佢哋。」他又借電影《花椒之味》那個關於父女溝通的故事寄語,兩代之間,其實沒有什麼不能好好說。
更多心臟病是本港第三號「殺手」,當中以冠心病為最主要死因,每日約有10.6人死亡[1]。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無論是急性或慢性冠心病,其實都可以進行「通波仔」手術以解決血管堵塞問題,減低心臟病發引致死亡的風險。加上新型支架及藥物配合,「通波仔」就更安全。平日多留意身體狀況,及早護心為要。
更多不少人也聽聞過「薄血藥」,同時亦憂慮服用薄血藥會流血不止,而且需要經常驗血及戒口,這觀念其實並不完全正確。事實上是有抗血小板藥及抗凝血藥之分,它們雖同樣是預防血液凝結,以減低血栓塞及中風風險的藥物,然而兩者有一定分別,不宜用薄血藥來統稱,公眾需學會分辨,以避免混淆。
更多不時聽到心房顫動這個詞語,大家可能未必聯想到,其實是心律不正的疾病之一,例如常常莫名感到心跳加快,或者時快時慢,有時還感覺暈眩、全身乏力……而這些症狀有機會是出現心房顫動的警號!
心臟專科陸毅康醫生提醒,心房顫動(又稱房顫、心房纖維性顫動)患者中風及死亡風險較一般人高,但有許多患者卻不自知!及早診斷並配合正確的藥物及手術,能有效減慢心跳速度,部分患者的心律更可回復正常,減輕不適並降低中風風險。
更多有見新冠肺炎個案在本地確診不斷,一眾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等長期病患者,份屬感染高危一族,對疫情自然更顯憂慮!「疫情之下 與你同行」明報於3月12日,請來心臟科專科羅君健醫生,展開網上直播Facebook Live Talk,當日即場與網上病友或家屬「你問我答」,一一拆解長期病患者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的各種疑問。
更多